军营观察丨扫雷舰班长王利:从普通士兵到院校特聘专家

分享到:

军营观察丨扫雷舰班长王利:从普通士兵到院校特聘专家

2024-06-08 00:36:16 来源:中国新闻网
大字体
小字体
分享到:

  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院校特聘专家——扫雷舰班长的“领跑意识”

  王栋  黄文洲  解放军报记者  陈典宏

  起跑、加速、冲刺……每次冲过马拉松比赛终点,王利总有一种享受奔跑的成就感。

  脚步丈量梦想,足迹见证成长。作为一名马拉松运动业余爱好者,王利始终坚信“有了脚板下的步步坚持,就一定会有久久为功的收获”。在他心里,奋力奔跑一段旅程,领略不同风景,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。

  “跑步,能教会一个人自律。”在王利看来,踏上马拉松的赛道,在挥洒汗水的同时,收获的不仅是健硕的身体,还有敢于挑战极限的勇气。

  奔跑中,每超越一个选手,都会给王利带来更多的信心与动力。

  这种坚持,也投射到王利的军旅生涯,激励他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,始终保持着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。

  作为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扫雷舰大队区队长、一级军士长,王利如今又添加了一个响亮的头衔:“部队专家”。

  去年,“海上工兵”王利被海军士官学校正式聘为“部队专家”。这是一名士兵的荣耀,也是该大队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取得扎实成效的一个缩影。在成长为“专家型”技术骨干的路上,王利就像参加马拉松比赛一样,一直在不断加速奔跑。

  沿着奋斗足迹,站上新的起点,王利一次次见证部队的快速转型,听见梦想花开的声音。

  

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扫雷舰大队组织海上训练,这是军舰在海上航行。

  “只有踩实每一步,才能跑得更快、更远”

  “学校的聘请,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褒奖,我一定积极发挥所长,不断提高本领,不辜负学校的期望。”去年,王利被海军士官学校正式聘为“部队专家”。

  受到军校的青睐,成为专业领域的“领跑者”,一时间,各方赞誉纷至沓来,王利迎来了军旅生涯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
  作为马拉松运动业余爱好者,在王利看来,自己20多年的扫雷工作,就像在马拉松赛场上不断奔跑。

  第一次接触水雷的场景,王利至今历历在目。

  2001年,在海军士官学校水雷扫雷专业学习的王利,初次听教员介绍水雷,就被那黑乎乎的“铁家伙”勾起了浓厚兴趣,“这个‘铁疙瘩’能轻而易举地将千吨战舰炸成两截,太不可思议了!”

  反水雷是世界海军公认的难题之一,是各国海军想要寻求突破的领域。王利的梦想,就是把自己打造成破解反水雷难题的一把“钥匙”。在兴趣和梦想的驱使下,他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。

  学成归来,王利迫切想要在基层舞台上大展拳脚,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。第一次参加扫雷训练,缺乏操作经验的他手忙脚乱,差点损坏扫雷装备。“初战”失利让王利十分沮丧。

  “战斗英雄郭玉东用身体堵住舰艇漏洞,直至牺牲都未挪动一步,被誉为‘海上黄继光’……”在大队海战文化园,听到老班长讲述先辈英勇战斗的故事,王利突然明白:“扫雷,得有一股啃硬骨头的劲头!”

  祛除浮躁,王利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打基础,一丝不苟地学习操纵装备。不久后,王利顺利完成海上训练操纵科目,在同年兵里第一个通过独立值更考核。

  2008年,上级举办专业比武。与以往不同的是,此次比武新增了拆卸组装爆破割刀项目,这是一道难题,好多尖子选手都犯了怵。

  经过反复练习摸索,王利发现,只要把击发机构里的钢球稳定好,就能省去好几个拆卸组装步骤,大大缩短操作时间。

  “爆破割刀损耗,请拆解更换!”比武当天,考核组一声令下,王利迅速调整呼吸,刻苦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让他手随心动,拆解组装动作一气呵成。

  “拆解组装完毕!”王利率先报告完成考核,遥遥领先的成绩让考官对这名新人刮目相看。

  最终,王利比武综合成绩第一,并将比赛纪录定格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
  比武归来,王利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,他第一时间将训练和比武心得整理出来。经过论证后,这些经验在基地推广。

  “如果前面跑得太急,后面就跑不了多远。”从“初战”受挫到比武夺冠,王利深有感悟,“如果军旅是一次长跑,只有踩实每一步,才能跑得更快、更远。”

一级军士长王利在调试设备。

  “抓住一切机会‘充电’,努力追赶,不能掉队”

  那年,部队换装新型扫雷舰进行海上训练。准备、投放、通电……王利按照以往熟练的扫雷工作模式,对目标水雷发起攻势。不料,经过多次试招,水雷依旧纹丝不动。

  换了新装备,却得不了好成绩。新舰入列后扫雷“首秀”的失败经历,王利至今难忘。近年来,部队转型建设进入“快车道”,舰艇升级换代,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,王利和战友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。王利清楚,面对新军事变革浪潮,一刻也不能懈怠,必须争分夺秒迎头赶上。

  按照大队军士成长规划路径和军士“育才工程”,包括王利在内的军士骨干,多次被选送到装备生产厂家、院校培训,让他们努力学习新知识,掌握新方法、新技能,推动军士人才队伍建设加速转型。

  “抓住一切机会‘充电’,努力追赶,不能掉队。”培训期间,王利向工厂专家们虚心请教,记录笔记厚厚一摞。

  回到单位,观念一新的王利明白,“揣着新瓶装旧酒”的方法行不通。从那时起,在舰长的带领下,王利针对新装备特点不断摸索新的扫雷战法。

  一次扫雷训练,随着雷位点越来越近,王利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。

  不料,水雷岿然不动。就在大家质疑新战法是否有效时,王利却坚信扫雷方法没有问题。驶出雷区,经过细致检查,王利很快发现是装备设置上的原因。

  重新设置后舰艇再次进入雷区,随着一道巨大的水柱从海面升腾而起,水雷被成功扫爆,新装备的扫雷方法得到实战检验。现场顿时响起阵阵欢呼声。

  这些年,王利带领战友们一次次攻坚克难,将一个个技术“堵点”顺利打通。

  2020年,大队某型扫雷具被送往科研院所进行升级改造。在信号调试阶段,一个分系统工作异常,技术人员打电话到大队,请部队派出一名技术骨干协助他们,大队领导立即推荐了王利。

  该型扫雷具信号从哪里传输到哪里,再转接到哪里,不用看图纸,王利都了然于胸。经过现场仔细排查,凭借对装备了解,他仅用半个小时就判明了故障原因,并迅速排除故障。王利的表现赢得了现场技术人员的肯定与点赞。他说,“在不断更新观念、升级能力中奋力争先,才能跑出战斗力迭代升级的加速度。”

  “咬紧牙关、坚持到底,才能品尝到胜利的味道”

  2020年8月,某海域,一枚新型水雷被成功扫爆。

  “新家伙果然不同凡响,动静都大一些。”消息传来,官兵们兴奋激动的同时,纷纷为王利点赞。

  这是一次艰难的技术攻关。时间拨回几个月前,大队组织舰艇对该新型水雷展开攻关,变换搜索方式、更换扫雷装备、改变扫雷工作模式……训练中,王利带领班员使尽浑身解数,依然无法扫爆水雷。

  训练复盘会上,有人认为,当前扫雷装备达不到相关技术条件。会上,王利没有表态,但他暗自发誓,“要啃下这块硬骨头”。

  “攻关方向得由研究扫雷转向研究水雷。”一次夜跑后,王利有了思路,“要想破‘盾’,得把‘盾’的底细研究透。”

  在大队多方协调下,王利利用在院校、科研院所、工厂出差和参加会议时机,向院校教授讨教、向工厂专家学习,抓紧一切时间收集新型水雷资料。

  回到部队,大队成立了以王利为骨干的课题组进行攻关。在他带领下,经过3个多月的整理研究和实布水雷检验,大队官兵进一步摸清了新型水雷的性能。

  最难的时候,咬紧牙关、坚持到底,是王利跑马拉松的成功秘诀。为了找到破解良方,王利结合本单位扫雷具的现状,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,反复探索,最终调试开发出一种合适的扫雷方式。

  “能不能扫动,有没有效果,最终还是要通过实战检验。”演训当天,经过全舰官兵的周密协作,期待已久的那一声巨响如期而至。

  那一幕场景,王利至今难忘:随着一声巨响,巨大的冲击波在海里震荡开来,海面上先是涌出一个白色的“小山包”,紧接着升腾起30多米的水柱,像一朵洁白的“水莲花”在海天之间绽放。

  “咬紧牙关、坚持到底,才能品尝到胜利的味道。”望着浪花涌动的海面,王利享受着这种苦尽甘来的胜利快感。

  返航途中,按照海军礼节,迎面驶来的驱逐舰向王利所在扫雷舰鸣笛致敬。这一特殊的“礼遇”,让王利感受到了扫雷兵岗位的荣光,也坚定了在部队建功立业的决心。

  “将自己摆上领跑位置,是最有力的动员”

  前不久,大队组织教学法集训,下士刘盛龙以专业导师的身份走上教研室讲台,向官兵传授专业知识。刘盛龙的专业授课得到官兵的赞赏:“王利带出来的徒弟,专业素质就是过硬!”

  和王利一样,刘盛龙在同年兵里也是第一个通过独立值更考核,逐步成长为舰上的技术骨干。看到徒弟的进步,王利很是欣慰,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。

  “王班长是专业领域的‘领跑者’,还被海军士官学校聘为‘部队专家’,是我学习追赶的目标。”刘盛龙说,“希望早点跟上师傅的步伐,与他并肩‘领跑’。”

  定深、入水、调整参数……2020年,第一次执行海上扫雷训练,刘盛龙按照王利教的步骤认真操纵扫雷具,不料扫雷具入水后始终达不到设置深度,当时他误以为自己操作不当损坏了扫雷装备,瞬间慌了神。

  “水平舵板姿态异常。”回收完扫雷具,王利马上指出问题,并指导刘盛龙快速排除了故障。之后,针对刘盛龙专业理论方面的不足,王利进行细心指导帮带,一段时间后,刘盛龙理论基础更加扎实,排除故障能力日益提升。

  王利编写的多本新型扫雷舰装备使用和保养规则,通俗易懂操作性强,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,为帮带新战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。多年来,王利带出15名专业能手,在不同岗位成为单位骨干力量。

  一次演习,大队猎雷舰声呐突发故障,失去引导的扫雷机器人无法完成爆破任务。

  “用扫雷舰的探测数据,引导扫雷机器人进行爆破。”关键时刻,专业骨干王雨龙向舰指挥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。经过编队猎雷舰、扫雷舰协同配合,爆破任务顺利完成。

  经过几次实战检验,王雨龙的创新战法被单位推广。他坦言:“自己的创新灵感,得益于王利班长在专业集训课上提出的编队协同扫雷理念。”

  “备战打仗,需要更多的战友将自己摆上领跑位置。”王利希望,有更多的军士能够成为各自专业领域的“领跑者”。令他欣慰的是,他的期望正在变成现实。

  近几年,随着人才能量充分释放,扫雷战法训法也有了更多创新。演训场上,一批“兵教头”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转变,成为官兵身边闪亮的“星”。

  (董建华、黄文洲摄)

  锐视点

  发挥高级军士“头雁”效应

  ■李 勇

  军队的基础在基层,基层的主体在士兵,士兵的中坚在军士。习主席对军士队伍高度重视,强调他们是“部队中非常基础的骨干力量”。因此,抓军士队伍就是抓战斗力,提高军士队伍建设水平就是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。

  当前,我军转型建设深入推进,作为长期奋战在战斗力建设一线的专业骨干人才,高级军士对武器装备使用、战法训法创新最有发言权,是遂行使命任务、推动部队全面建设的重要力量。发挥高级军士的“头雁”效应,为他们的成长搭桥铺路,让他们站得更高、看得更远,对推动练兵备战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。

  铸牢思想根基。政治标准是我军军士人才第一位的标准,政治要求是对我军军士人才最根本的要求。当前,我军正向着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前行,军事斗争准备任务艰巨、部队转型发展工作繁重,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强军思想凝心聚魂,引导广大军士人才用信仰浇铸血性,将血性融入灵魂,确保“枪听我的话、我听党的话”,争当强军征程上的“领跑者”。

  淬炼胜战本领。随着军士制度发展,面对政策支持与岗位需求,高级军士必须具备更高的能力标准。用好实战化训练这块“磨刀石”,针对训练中暴露的瓶颈短板,各级要敢于交任务、压担子、搭梯子,依托军士队伍推动战法训法创新和军事技术革新,激励军士自我加压、自我提升,真正把“手中活”练成“必杀技”。

  激发内生动力。军士人才是强军兴军的战略资源,加大军士人才队伍培养保留,既是适应军队转型建设的需要,更是面向未来战场提升打赢能力的基础。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,呼唤更多专家型军士人才脱颖而出。各级要科学规划、统筹建设,形成上下联动、共同育才的培养体系,对接岗位需求选人育才,加强高素质军士人才储备,用好军士指挥长、军士参谋、军士教练员等“军士+”人才,发挥好军士“大师傅”“领头雁”“顶梁柱”作用,激励更多军士勇于担当、敢于作为,锻造制胜未来战场的“尖刀利刃”。

【编辑:刘欢】

【编辑:葛成】
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3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
评论

顶部